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一季播出以來,節目中不少具有生活氣息的文創產品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蝠鶴佳音”睡衣眾籌期銷售額就突破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從《韓熙載夜宴圖》提取元素的“天音”系列衛衣銷售額已過400萬元。
“文創產品在承載精神文化內涵的同時,不能形同虛設,而是要實用、耐用,讓使用者獲得為文化消費的滿足感,提升對文化產品的期待感。”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上新了·故宮》總制片人劉兵對中新社記者說,這些文創“爆款”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能夠嵌入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
在劉兵看來,國內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等一度被詬病缺乏創意,其實和過去大家尚不習慣為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買單有關。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年輕群體中,購買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國潮”文創逐漸成為風尚。
“年輕人是文化消費的活躍群體,我們節目最初的定位就是‘要跟年輕人做朋友’。”第三季節目中,《上新了·故宮》嘗試邀請高校學生領銜文創產品開發。劉兵告訴記者,這是真正用年輕人視角和思維,來創造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熱銷的“云山履”就出自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團隊之手。
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博物院,以每年1900萬的游客數量位居中外觀眾最向往地方之一,擁有眾多“宮粉”。《上新了·故宮》圍繞故宮這個大IP,明星、故宮專家和故宮御貓在其中毫無“違和感”的互動,做出了文化內涵和影響力。
節目播出后,許多青年帶著筆記,深度重游故宮的宮殿與珍寶。即使寒冬天氣,仍有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哆哆嗦嗦卻歡歡喜喜地拍照“打卡”。
故宮“走紅”,是當下中國“博物館熱”的縮影。近幾年,逛博物館在年輕群體中日漸流行,他們走進博物館,不僅為一睹珍貴藏品,也沖著有趣的文創產品而去。有人因此提出,博物館正在“年輕化”。
“相比‘年輕化’,我認為稱‘活躍化’更貼切。”在劉兵看來,博物館的“活躍化”,意味著中國文化的“活躍化”。這種“活躍化”不是、也不需刻意迎合年輕人口味。“中國的文化已有幾千年沉淀,人面對文明史,永遠是滄海一粟。所以文化對人有足夠的包容。”劉兵說,《上新了·故宮》所做的,也只是“認真講好文化”。
不過,劉兵補充道,更多年輕人愛上故宮、愛上傳統文化,能夠促成更好的文化推廣。作為家庭單元中的活躍因子,年輕人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帶動整個家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舉例,《上新了·故宮》錄制期間,常引來“爸爸輩”甚至“爺爺輩”粉絲圍觀。詢問得知,是在孩子影響下被“圈粉”。
劉兵認為,文創產業這一載體,是博物館“活躍化”轉型的重要因素。反過來,博物館“活躍化”促進了文創產業的發展。以故宮“走紅”為例,通過開發出爆款文創產品,故宮改變了實地游覽的單一消費模式,還培養了一批青年設計力量,吸引了青年關注文創產業。
他談道,當下市面上能稱得上有文化、有創意、有實用性的文創還不多,還需聯動更多社會力量,一起尋找更好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