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潘家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背景下,北京潘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區內其他企業一同對天津武清,河北承德、保定、張家口等地市場資源進行考察,目的是為企業穩固北京現有市場經營的基礎上,積極研究開拓新市場,為潘家園品牌向外拓展,促進當地的文化市場發展壯大公司提供助力,并非外界傳言的市場搬遷行為。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一些攤主不滿“禁止轉租轉讓”的合同條款而停業。對此,這位負責人稱,簽合同是為了明確租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部分商戶哄抬租賃價格、私自轉租、牟取暴利等行為,也是為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商品品質和潘家園品牌影響力,優化市場環境。
“潘家園舊貨市場現有地攤4000余戶,主要涉及珠寶玉石、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等,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享譽中外的著名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但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私自轉租后,攤位費增加了幾倍、甚至十幾倍,這些經營成本最終都轉嫁給消費者。同時還存在以次充好隱患,擾亂市場誠信經營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
這位負責人稱,去年底已與地攤商戶統一簽訂了今年上半年地攤使用合同,約定簽約商戶不能對攤位進行轉租牟取暴利,切實維護健康的市場經營秩序,提升市場美譽度。今年5月30日開始,繼續簽訂下半年地攤使用合同。
馬上就訪
潘家園舊貨市場已成文化地標
在市場經營多年的劉先生,回憶起他在潘家園奮斗的日子,聲音有些哽咽:“上世紀90年代初,我就在這擺地攤,那時候還年輕呢,現在白頭發都好多了。”那時候,大家凌晨4點左右就趕來占地兒擺攤兒。慢慢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大,無論是外地人還是外國人,到了北京,爬完長城、逛完故宮,就得抽空來潘家園瞅瞅。“不然您就不算到過北京。”
“80后”錢先生自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的超級粉絲。“上高中那會兒,就來淘舊書,好多絕版的漫畫、連環畫這兒都能找到。”錢先生表示,“逛潘家園已成習慣了。”
公開資料顯示,潘家園舊貨市場形成于1992年,位于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橋西南,占地4.85萬平方米。早在1995年,歐洲的旅游地圖上,就已經標出了這個北京的舊貨市場。潘家園不僅成為中外游客眼中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熱點,更成為收藏愛好者向往的淘金樂土。
劉先生坦言,這兩年想在潘家園“撿漏兒”淘到寶貝的機會越來越小,但經過這20多年的積淀,潘家園的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成了一個文化地標。“這次潘家園市場搬遷的傳言為什么讓這么多人坐不住了?就是它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