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子柒
李子柒,90后四川姑娘,是一個以中國人古樸傳統生活為題材,以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為主線的短視頻博主,原本就很紅,微博粉絲超兩千萬。
人們迷戀鏡頭中的她以及她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三月看桃花,四月摘枇杷,五月釀蜂蜜,六月把桑麻,大自然四時流轉,休養生息,她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應季而食,把人們平日里瑣碎的生活日常,過出了唯美的田園詩意。


李子柒拍攝視頻
不過,李子柒此次“破圈”進入更大范圍的公眾視野,原因在于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位90后古風美食博主,在境外竟然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僅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的粉絲就有750多萬,而CNN的這一數字也不過792萬。
“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這個命題,其實并不重要。現實中的李子柒從未高喊過帶領中國傳統文化走向大眾、走向世界,她只是一個人,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著鄉村生活和傳統文化的美好。
而人們之所以喜歡李子柒、袁桂花、尚育康們,是因為從他們努力生活的姿態中,感受到了生活本真的美。這,才是全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
畢竟,能夠讓全世界人民都欣然接受的,并不是“輸出的文化”,而是“文化的共鳴”。
來源:中國環境報
李子柒“治愈了”什么
李子柒的成功首先在于專注。幾年前當她放棄城市生活回到農村,決定制作美食視頻的時候,剛開始用手機拍出的視頻被人調侃“質量感人”,但她沒有氣餒,而是用耐心和專注一步步補了課。很多人在看完她的視頻后感知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并不需要凡事都從頭學起,但一定會遇到需要發揮自己創造性的場合,并且投入耐心和專注。
李子柒的成功,也在于契合了當下都市青年對“田園詩”的情感需求。李子柒短視頻的標簽是“古典美食視頻博主”,但視頻內容遠遠超過了標簽所指范圍。幾乎每個人看到李子柒的視頻都能產生一種愉悅感,或者壓力得到釋放,或者情緒得到撫慰,或者對“另一種生活”的憧憬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治愈了”的感受。
李子柒在國外的走紅,展現了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因為有了李子柒,數百萬外國人愛上中國。李子柒的視頻,看上去是中國傳統鄉村一個普通女青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養蠶、繅絲、刺繡等元素無不傳遞出鮮明的傳統文化意象,成功塑造了一種詩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實際上,這種看上去漫不經心的中華田園生活,透露出的正是國人愈加強烈的文化自信。同時,超脫于現代消費社會的別樣生活方式,
其實,李子柒還是一種文化傳播現象。最近,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紅遍了全網。扮演者“皮卡晨”身著唐裝,手搖古風小扇,在不倒翁表演中融入了古典舞的動作,吸引了無數海外游客圍觀。李子柒所呈現的,則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往、謳歌的田園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現代農村圖景,至少在歷史軸線上看,也是真實發生過、非虛構的。用它作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并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它不是唯一的。當眾多中華文化符號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便躍然紙上。
“李子柒現象”還是一個傳播學上的“麻雀”,值得傳播行業認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沒有顯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學識,僅憑個人之力(后期有小團隊),短視頻產品短則幾分鐘、長則十數分鐘,沒有大團隊參戰、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連英文字幕都付諸闕如,低成本制作卻能在海外圈粉無數,能級不比傳媒巨頭遜色,說明了什么?文化是人類共通的語言。那些充滿人性關懷、給人精神愉悅的文化作品,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而這與作品主題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氣并無直接關聯。有時候,那些習慣于宏大敘事、滿足于空洞說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氣、有靈氣的小制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李子柒作品,勝在人性化與詩意化,而這恰恰是現代人心靈所渴求的。
我們看到,這些爆款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卻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在如今全世界望向中國的時代里,能讀懂李子柒、不倒翁小“姐姐”背后的真意,我們才能發掘新的文化亮點,助力更多中國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來源:蘇州日報、大洋網